難脫帝網重重,難報皇恩浩蕩?
    台灣先民效法莊子,響應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  海」註11,遠離帝力,越過「率土之濱」註12,尋找「無何  有之鄉」註13,來到台灣,和崇尚自然的原住民,過著「  做自己、做自己的主人」的尊嚴生活。不知歲月悠悠,  台灣真是儒道的理想家鄉。
      好景不常,四百年來,荷蘭、西班牙人來過,鄭成  功帶領一批反清復明的志士來到。清國、日本、中華民  國相續以武力建立統治機制,對於原住民來說,以上任  何統治,都是武力入侵,異族、異國統治,就是外來政  權。對於台灣先民、老住民來說,也是異國統治,沒有「同意」的基礎,同族與否,不具實質意義,也是不折不扣的外來政權。
      就帝力而言,清國遜於日本,日本更遜於中華民國  的黨國。這可以台灣母語受害程度來佐證。滿洲人從漢語,日本人標榜日本話的國語,中華民國黨國更貫徹北京話 (Mandarin) 的國語,禁止學校說方言,即台灣老住  民、原住民的母語,大眾傳媒強勢排斥台灣人各種母語,社會長期歧視說母語或帶母語腔調的台灣人。台灣人  的尊嚴何在?
    曾幾何時,台灣人變成不會說話的族群。台灣從原  先儒道理想之鄉變成「魯之鄉」註14。台灣人不會說話,不正符合莊子的口味?莊子說:「得魚而忘荃,…,得  意而忘言。」註15不就是莊子夢寐以求的神交對象?「吾  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註16。惠施一定會跳腳註17!
   台灣人的確忘言,忘掉自己的母語,但是,得意嗎  ?
註11  論語公冶長。
註12  孟子萬章(上)。
註13  莊子內篇逍遙遊。
註14  孔子春秋魯國人,孔子說,剛毅木訥近於仁。台
     灣人木訥,不善言談,因此取「魯」為鄉名,雖
     高攀聖人之讚,然,用以自勉,應非能責之!
註15  莊子雜篇外物。
註16  同上。
註17  莊子與惠施經常抬槓,彼此不甚得意焉能神交,
     故而諷之,見莊子外篇秋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