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人權之法理基礎" 再述(六十三) ----上

尋找造物主( The Creator )
父母境界-----行自境界,從父所得 (VII)
行自境界,從父所得-----四念處(正念、念根)----- 一乘道
孔子自信知天命,然求道心切,仍就教於老子 ? 先談仁義乎 ?
不待夫子解說仁義,老聃單刀直入,扼要剖析仁義乃道德之枝末,略謂,譬如揚米去糠,糠塵瀰漫,矇著眼睛,亂了東西南北方位的判斷 ; 蚊虻叮滿肌膚,整個夜晚痛癢難以入眠 ; 仁義充塞吾心,義憤填膺,悲憫難抑,不就亂了心智的正常判斷,天下能不大亂 ?
先生應使天下人不失其樸實本性。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註解一)
先生當法於自然,則天下人民不迷失其樸實天性,道德之整體不就回復 ? 唯若標仁棒義,不就是背著鼓,邊走邊敲,四處找尋迷失的孩子,孩子不被嚇跑,才怪 ! 鴻鵠不是天天洗濯,羽毛才純白 ; 烏鴉也不是日日染色,才全身黑羽毛。是白是黑,天生使然,爭辯其然乃至其所以然,白費口舌。估名釣譽,使天下人皆汲汲於功利,何以將仁義推廣於普天下,更何況仁義之歸根於道德 ?
老聃總結 :「泉涸,魚相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 」(見莊子天運) (註解二)
池塘水源斷,乾枯見底,群魚相聚於陸地,各各不惜身命,吐出涎沫,相互濕潤。仁至義盡,悲憫充塞整個乾枯魚池,突然下起大雨,池滿水溢,魚群隨而游入江湖,彼此不再相聚 ? 或碰頭也不打個招呼 ? 各各得其父母境界,得行自境界,從天(父)所得。
孔子因此入道乎 ? 得其不渝的父母境界。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