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人權之法理基礎" 再述(六十一)

尋找造物主( The Creator )
父母境界-----行自境界,從父所得 (V)
行自境界,從父所得-----四念處(正念、念根)----- 一乘道
孔子年五十一,挾著知天命、得道者的自信(見論語為政,中庸第一章) ,趾高氣揚,問禮於周王室守藏史李聃。
司馬遷這麼說。然莊周卻說,老夫子向老子炫耀仁義道德,自傷銳氣,也自討苦吃。
究竟孔老夫子問禮抑炫仁 ? 能有定論乎 ?
子曰 : 人而不仁,如禮何 ? 人而不仁,如樂何 ? (見論語八佾)
禮和仁不就是一體 ? 如樹的根和莖或樹幹與樹枝,所以,莊周和司馬遷都沒離題。
然而,老夫子是否請教老子,女性纏足和男性閹割,合不合乎禮 ? 違不違乎仁 ?
這才是題旨 !
莊周和司馬遷顧左右而言他( beating around the tree ) ,唯,有志一同,損損老夫子。
茲暫擱置,莊子如何藉老子和盜趾等之損孔子,以抑仁義揚道德,回歸自然狀態的父母境界。
容先探索,兩千多年來漢文化裡,女性纏足和男性閹割,如何談仁義禮教 ? 又士大夫以上階級,如何行自境界,從父所得 ?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