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火車勾甘蔗(再續)──啟發理性 知天命 立王道(十)

康德解析理性的道德功能與絶對優越性。
謂:「純粹理性,以其為單純智性功能,乃不受時間形式或時間持續條件的限制。」
純粹理性不受時、空條件的限制。
「理性因果律的智性特性,並非來自或始於某時間,以產生一結果。」(Ibid, P.376)
即使人類必須承認理性乃人的天賦。但並非上天或上帝在人生某階段賦與,而是,一生下來就賦有理性。而其啟發有待經驗的觸發。(始於經驗)
孔子認為自己「年滿五十」始知天命。(論語‧為政)不表示每個人在五十歲以後,才能知「天命」。
孔子自己承認,不是「生而知之」,但是「好古,敏以求之」(論語‧述而)。孔子的知天命,可能因為堯帝的「唯天為大」概念,而得到啟發。
至於,孔子如何自我歸類?
「生而知之者」?「學而知之者」?或「困而學之」?(論語‧季氏)已無關宏旨。
知天命乃理性自發道德法,已非「知者不惑」所能比擬。
康德進而總結:「因此,理性乃所有自由行為的永久條件。依據此理性,人類於現象世界顯現其地位。」(Ibid, P.377)「依理性的純粹實踐功能,超驗自由之實體同樣成立。…假如理性欲二律背反解脫…自由乃必要。」(I. Kant,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P.4)
道德彰顯自由,道德法表現自由,並維護自由。猶如交通規則是「行的自由」與「行的安全」,兩者的保障。
基於天命的認知─知天命,故而孔子說道:「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衞靈公)。此乃道德和自由的表現。
孟子更進而「善養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發揮道德力量─自由不可抵擋。誠然當仁不讓於師─「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同上)。
孔子、孟子與康德,皆同聲:「純粹理性單獨自發,且給予(吾人)─普遍法。此吾人稱為道德法。」(Ibid, P.32)因為三人皆基於共同理性,知天命。
唯如何立王道?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


Alex Pan TheWalker
2011.11.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