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火車勾甘蔗(續)──薙髮結辮讀四書─尊王攘夷(二)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濶。」

王陽明十五歲時,作這首詩。

「若」,假設(Suppose)。「若人有眼大如天」,就是說,假設有人俱有天眼。

王陽明天生「天眼」或後天修練成天眼?或請教過俱有天眼的人?答案是否定。「若人有眼大如天」的假設不成立。

因此,王陽明說「還見山高月更濶」,不是天眼所見,而是常識之見。

「山高月更濶」是常識判斷──物體因遠近,視覺上呈現大小。

王陽明唬人?或自欺欺人?

孔子說:「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天上只有一個太陽,人民只有一個國王(孔子、孟子都稱天子),合乎常識。

但是孔子的意思是說,上天只給人民一個太陽,所以,上天只給人民一個天子。

太陽和天子有什麼關聯?

的確,太陽和天子没有關聯,關鍵在上天!

孔子是「上天」?或孔子知「上天」?

孔子不是「上天」,但是,

孔子自認知「天命」,所以知道上天的旨意──「知天」。因此,孔子不唬人,不「自欺欺人」。

孔子說「天無二日,民無二王」,用意在:要求天子(或王),應俱有太陽的「功能」。此「功能」(Function),對於天子而言,就是德性(Virtues)。

天子不是天生俱有德性。因此,必須同於庶民,接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明德教育。這就是孔子的天命所在──教育天子明德。

完成「大學明德教育」的天子,德性完全俱備,就如同太陽的「光與熱」,普及萬民、萬物及大地,「南面而王,無為而治」!

孟子不作南面而王的推理,其引用孔子的話,加上詩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目的在於強化其「民為貴」的民本政治理論──即王道。

故而,孟子進一步闡明,「天子和天子的天下」,不止是「天與之,天受之」,更重要的是,「民與之,民受之」──「人民作主」!

固然,「天何言哉」,但是「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言哉矣!──「還是人民作主」(以上參考孟子萬章上)

顧炎武先哲和陳永華先賢的尊王攘夷儒學,其基礎就在孔孟的「王道」。

台灣人薙髮結辮讀四書,眼見「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尊王攘夷之道,就在滿洲人鐵蹄踐踏下,能不「呷飯攪塩」甚至「菜脯根罔咬鹹」,深耕後代,其尊王攘夷?或期待明王復出?

但是,「勝王敗寇」凌駕「王道」!

「火車」取代「牛車」勾甘蔗,不是「王道」的到來!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


Alex Pan TheWalker
2011.10.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