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火車勾甘蔗 (結論.I)主權在民是王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下之一)

孟子的王道思想,源自堯舜的「禪讓政治」─「天與之、天受之」「民與之、 民受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的主權在民概念。

  故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孟子盡心下)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土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孟子離婁上)

  「仁」是王道的核心價值,仁政是王道的具體呈現。而孟子的仁政慨念,乃取法於西伯姬昌(周文王)的治理西歧,其所施行的仁政。

  周文王以「耕者九一,仕者世祿」等仁政(見孟子梁惠王下),治理西岐。

  耕者九一,即助而不稅的井田制,乃八家私百畝,同養百畝公田,替代稅賦,耕者有其田。因此,每戶五畝農舍,種桑養蠶養雞養豬,男耕女織,五十衣帛、七十食肉,不凍不餒。「孝悌」普行於鄉里,西伯善養老者,傳於四方。(孟子離婁上、盡心上)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孟子公孫丑上)

  仕者世祿,即出仕做官的人,其子孫皆得繼承其俸祿,世世代代亨有祿田。仕者退職後,回歸田園生活,自力耕食。耕者有其田,世代子孫衣食豐足。故而,賢能俊傑之士,樂於效命西岐。(同上)

  「耕者九一」與「仕者世祿」,其精神乃在,「有恒產者,則有恒心」。旨在,使得農民、士人皆有恒產,以保持行仁的恒心。

  「恒產」「恒心」,已俱「不可剝奪權利」與「道德不能剝奪」的概念,乃王道不可或缺的元素。

  文王次子,姬發(周武王)在此仁政的基礎,得以號召天下,共同推翻紂王的暴政。然而,「井田制」與「世祿制」經納入封建體系後,恒產、恒心的概念,變成永遠不變(恒)的身分(status)。

  封建諸侯亨有世襲的爵位和封邑、士、大夫卿亦享有世襲的俸祿、祿田。因而,取得地主的永久地位。其恒產制度化,其恒心在乎?

  而農民成為永久世襲的佃農,沒有耕地的所有權,收成被層層剝削,恒產何在?離「農奴」不遠,其恒心何以存在?

尤其,封建貴族,得到天子的封賜,並未得到該封邑人民的同意,帶領大批軍隊和大量移民,到其封邑,鞏固其占領地區和征服土地,建立統治機制,強制執行井田制,已充分顯現封建制度本身內涵的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要與王道背道而馳,仁政何以施展?

回歸「耕者有其田」,有恒產者,則有恒心,才有真正意義!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1.12.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