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火車勾甘蔗 (結論.I)主權在民是王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中)

「春秋無義戰! 彼善於此,則有之矣。」〈 孟子盡心下〉

春秋時代, 沒有合乎義理的戰爭!就仁道或人道立場而言,出兵而不造成對方任何傷亡,或有可取的例子。

鑑於孔子所著「春秋」,書中對於周天下諸侯互相攻伐,依「禮制」做出「譏貶」的負面評價。 孟子更依據仁道,進而做出「春秋無義戰」的評論。

「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同上,另論語季氏)

所謂「征」, 征伐,正之、糾正錯誤行為,依周天下的禮制,乃天子對於犯錯、有罪的諸侯,下令出兵糾正。敵對諸侯,不得互相攻伐,引起戰爭。

故而,孟子說道「春秋無義戰」。沒有王令,出師無名,何有任何正義可言!

諸侯是否得以盟主地位,舉起「尊王攘夷」的旗幟,出兵糾正諸侯的僭越,大夫的謀篡 ?

孟子說道: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

依據周天下的封建體制,諸侯有上朝向天子述職的義務【 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 (同上)】。因此,假定諸侯不上朝向天子述職,則有如下處置:

一不朝,則貶其爵。 ( 同上)
一次不上朝述職,就貶其爵位。例如,從公爵貶為侯爵。

再不朝,則削其地。 ( 同上)
再次不上朝述職,就削減封邑。例如,從方百里削減為方七十里的封邑。

三不朝,則六師移之。( 同上)

有三次不上朝述職的紀錄,天子則下令出兵,移除其諸侯地位,另立新諸侯。

天子對於「三不朝」的諸侯,出「王令」興六師,做征伐之舉,但天子不親自帶兵。 故而,「天子討而不伐」。( 同上) 而諸侯接受王令,出兵協助征伐,不得另外出令,謂之「諸侯伐而不討」( 同上)。

然而,春秋五霸,以其盟主地位,假藉「尊王攘夷」名義,出令號召諸侯,興兵討伐諸侯,不避挾天子以號令諸侯、 號令天下之嫌,「摟諸侯以伐諸侯」 (同上) , 破壞夏禹、商湯、文武三王所建立的體制。

故而,孟子說道: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同上)

春秋五霸所揭示的「尊王攘夷」,事實上,衝擊三王所建立的統治體制(即王權) ,當一起回歸「王道」, 重拾「仁政」。

落實「王道」,主權在民,才有「尊王攘夷」之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1.12.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