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
   
    孔子回答齊景公的「問政」─徵詢「為政之道」。
   「 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同上)
    齊景公得到滿意的答案。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麼涵意?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又有什麼意涵?令人一頭霧水!
    「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論語‧雍也)
    齊國若能改革,可以像魯國一樣,重視禮教。魯國若能改革,可以回復聖王的仁道。孔子對於齊、魯兩國有所期許。
.
    因此,即使齊相管仲樹「塞門」設「反坫」,不知禮制。魯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僭用天子的禮制,令人難以忍受。(見論語‧八佾)但是,孔子仍樂於與齊景公,談「為政之道」。
    基本上,孔子以「仁德」詮釋「為政之道」。君臣之道,不離「仁德」與「禮制」。
    故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
    假定「君不君」?
    「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
    孔子認為「臣」可以去職。
    假定「臣不臣」?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憲問)
    孔子應不便表示意見。
    即使孔子感嘆:「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八佾)
    孔子不說:「君為臣綱」。
    孟子呢?
    孟子認為「君臣之道」應是相對的。
    故說: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
    「齊一變」,没有「至於魯」,反而由「公國」變成「王國」,國君不姓「姜」而姓「田」。原來,這一變不是「改革」而是「政變」。當然,孟子不是衝著齊宣王。
    基本上,孟子同孔子,以「仁」德宏揚王道,進而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故而,孟子亦不說「君為臣綱」。
    反而,「望之不似人君」(孟子‧梁惠王上),「不召之臣」(孟子‧公孫丑下),「說大人則藐之」(孟子‧盡心下),甚至,「聞誅一夫紂矣!」(孟子‧梁惠王下)都出口!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2.02.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