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自境界,從造物主所得
慧解脫(132)
"人權之法理基礎" 再述(二百二十九)之註解(十六)
註解12(下) :
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陀告訴須深,彼,那位自稱慧解脫的比丘,和眾多慧解脫的比丘,彼諸,都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然後,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陀進而說明 : 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這就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如是知,如是見者,不經由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具足住,乃至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而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見雜阿含第347經。)
這是慧解脫的最佳實例 :
佛陀告訴長爪外道,對於身體四大和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種覺受,應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當時尊者舍利弗就在佛後,執扇扇佛,作是念,世尊歎說於彼彼法斷欲、離欲、欲滅盡、欲捨,即於彼彼法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尊者舍利弗當時並無離欲惡不善法而入初、二、三、四禪,乃至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甚至,並非獨一靜處。然專精思惟世尊所說彼彼法,而於彼彼法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見雜阿含第969經)
長爪外道持一切法不忍。不忍即不受,不受一切法。
佛陀指出不受一切法也是一法,若持之還是受法,若不持,則失論據。長爪外道頓時折服而聽佛說法。於座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並要求出家受戒。
而尊者舍利弗受具足戒才半月,於執扇扇佛中,觀法如法,法次法向,慧解脫,稱佛弟子中智慧第一。(見同上)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9年2月19日 星期二
2019年2月18日 星期一
"人權之法理基礎" 再述(二百四十四)
行自境界,從造物主所得
慧解脫(131)
"人權之法理基礎" 再述(二百二十九)之註解(十五)
註解10 : 文見中阿含第204經。
註解11 : 見雜阿含第490經。
註解12(上) :
外道須深為盜佛法,來迦藍陀竹園出家受戒,並入僧團。
有一比丘語須深曰 : 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須深語比丘言 : 尊者,云何,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
或,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
或,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
或,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
或,寂靜解脫,起色、無色身(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
該比丘一一回答 : ”否“。
須深不禁說道 : 云何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 ? 云何不得禪定而復記說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該比丘答道 : 我是慧解脫也。(見雜阿含第347經。)
什麼是慧解脫 ? 慧解脫者竟然不得禪定而能記說 :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這是否妄語 ? 或自我陶醉 ?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慧解脫(131)
"人權之法理基礎" 再述(二百二十九)之註解(十五)
註解10 : 文見中阿含第204經。
註解11 : 見雜阿含第490經。
註解12(上) :
外道須深為盜佛法,來迦藍陀竹園出家受戒,並入僧團。
有一比丘語須深曰 : 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須深語比丘言 : 尊者,云何,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
或,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
或,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
或,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
或,寂靜解脫,起色、無色身(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
該比丘一一回答 : ”否“。
須深不禁說道 : 云何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 ? 云何不得禪定而復記說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該比丘答道 : 我是慧解脫也。(見雜阿含第347經。)
什麼是慧解脫 ? 慧解脫者竟然不得禪定而能記說 :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這是否妄語 ? 或自我陶醉 ?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9年2月16日 星期六
"人權之法理基礎" 再述(二百四十三)
行自境界,從造物主所得
慧解脫(130)
"人權之法理基礎" 再述(二百二十九)之註解(十四)
註解9 (下) :
佛陀這麼說 : 若有比丘攀緣厭離、依於厭離、住於厭離,止息身惡故,心入離定,故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樂覺或受、苦覺或受、不苦不樂覺或受)興衰,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見中阿含第205經。)
這法次法向,即於色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於受想行識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見雜阿含第27經。)於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向名法次法向,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乃至行生厭、離欲、滅盡向名法次法向。(見雜阿含第364經。)
如是如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乃至四無色定,亦復如是觀覺無常觀興衰觀無欲觀滅觀斷觀捨,如是於五陰、於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乃至行,向厭、離欲、滅盡,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知如真。(見中阿含第205經。)
多聞聖弟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第四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法如法,彼依此處觀法如法住,彼得得漏盡者,或有是處。
如初、二、三、四禪,如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定乃至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無色定,亦復如是依此處觀法如法。彼依此處觀法如法住,彼得得漏盡者,或有是處。
尊者阿難於佛般涅槃不久,回答第十居士八城此十二甘露法門。(見中阿含第217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慧解脫(130)
"人權之法理基礎" 再述(二百二十九)之註解(十四)
註解9 (下) :
佛陀這麼說 : 若有比丘攀緣厭離、依於厭離、住於厭離,止息身惡故,心入離定,故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樂覺或受、苦覺或受、不苦不樂覺或受)興衰,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見中阿含第205經。)
這法次法向,即於色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於受想行識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見雜阿含第27經。)於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向名法次法向,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乃至行生厭、離欲、滅盡向名法次法向。(見雜阿含第364經。)
如是如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乃至四無色定,亦復如是觀覺無常觀興衰觀無欲觀滅觀斷觀捨,如是於五陰、於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乃至行,向厭、離欲、滅盡,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知如真。(見中阿含第205經。)
多聞聖弟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第四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法如法,彼依此處觀法如法住,彼得得漏盡者,或有是處。
如初、二、三、四禪,如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定乃至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無色定,亦復如是依此處觀法如法。彼依此處觀法如法住,彼得得漏盡者,或有是處。
尊者阿難於佛般涅槃不久,回答第十居士八城此十二甘露法門。(見中阿含第217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人權之法理基礎" 再述(二百四十二)
行自境界,從造物主所得
慧解脫(129)
"人權之法理基礎" 再述(二百二十九)之註解(十三)
註解9 (上) :
修習有覺有觀禪或無覺無觀禪或念護禪或苦樂滅禪,得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知如真。(見增一阿含經卷23增上品第31第7經。)
佛陀特別指出修習初禪或第二禪或第三禪或第四禪,任一禪境,皆可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自證不受後有。
故說 : 若行、若形、若相觀,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彼不憶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修無間等法,觀五受陰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於諸世間無所取、無所著,自致涅槃。(參考雜阿含第864經。)
或如實知苦、集、滅、道,漏盡而心解脫、慧解脫。(參考雜阿含第865經。)
如是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修無間等法乃至自致涅槃。(參考雜阿含第867經。)
或如實知苦、集、滅、道,漏盡而心解脫、慧解脫。(參考雜阿含第868經。)
如是第三禪乃至第四禪具足住,修無間等法乃至自致涅槃或如實知苦、集、滅、道,漏盡而心解脫、慧解脫。(參考雜阿含第869經、870經。)
換言之,比丘所行、所想、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想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當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
如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乃至四無色定,亦復如是不受此行、不念此想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生法令厭,不久當得漏盡。
(見中阿含第177經。)
如是行禪觀定,於色或於受想行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見法涅槃。(見雜阿含第28經。)
乃至於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見法涅槃。(見雜阿含第365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慧解脫(129)
"人權之法理基礎" 再述(二百二十九)之註解(十三)
註解9 (上) :
修習有覺有觀禪或無覺無觀禪或念護禪或苦樂滅禪,得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知如真。(見增一阿含經卷23增上品第31第7經。)
佛陀特別指出修習初禪或第二禪或第三禪或第四禪,任一禪境,皆可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自證不受後有。
故說 : 若行、若形、若相觀,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彼不憶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修無間等法,觀五受陰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於諸世間無所取、無所著,自致涅槃。(參考雜阿含第864經。)
或如實知苦、集、滅、道,漏盡而心解脫、慧解脫。(參考雜阿含第865經。)
如是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修無間等法乃至自致涅槃。(參考雜阿含第867經。)
或如實知苦、集、滅、道,漏盡而心解脫、慧解脫。(參考雜阿含第868經。)
如是第三禪乃至第四禪具足住,修無間等法乃至自致涅槃或如實知苦、集、滅、道,漏盡而心解脫、慧解脫。(參考雜阿含第869經、870經。)
換言之,比丘所行、所想、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想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當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
如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乃至四無色定,亦復如是不受此行、不念此想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生法令厭,不久當得漏盡。
(見中阿含第177經。)
如是行禪觀定,於色或於受想行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見法涅槃。(見雜阿含第28經。)
乃至於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見法涅槃。(見雜阿含第365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9年1月26日 星期六
"人權之法理基礎" 再述(二百四十一)
行自境界,從造物主所得
慧解脫(128)
"人權之法理基礎" 再述(二百二十九)之註解(十二)
註解8(下)之3 :
佛陀說 : 毗婆尸如來初生時,父王召來相師為其看相,諸相師詳細觀察後,即秉告國王,謂王所生子,有三十二相,當趣二處,必然無疑。在家當為轉輪聖王,若出家必成正覺,十號具足。(見長阿含經卷一初大本緣經。)
這即是諸佛常法,每位佛陀都生具三十二大人相,出家成佛,十號具足。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將來人壽八萬歲時,有佛出世,名為彌勒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如今如來,十號具足。(見長阿含經卷六轉輪聖王修行經。)
故而,如來十號具足,非僅九個名號。
佛說 : 賢聖弟子信如來道法,彼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十號具足),出現於世,謂名為信根。(見增一阿含經卷42結禁品第46第8經。)
佛陀弟子相信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成就信根。如是走上信仰之路。
然而,有信於如來,於是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十號具足),亦信如來語,亦信梵志語,恆信他語,不任己智,是謂名為持信人。(見增一阿含經卷19等趣四諦品第27第10經。)
持信人就是隨信行。(見雜阿含經第936經、中阿含第195經。)
持信人仍持婆羅門咒語,還占卜問吉凶,並未見諦而得法眼淨。
若持續念佛十名號,念如來,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十號具足),得第一增上心乃至得四增上心,見諦得法眼淨,證須陀洹果。(見中阿含第128經。)
總而言之,念佛、念如來事、念如來功德,當念佛或如來十號具足。
”Tathagata”乙詞漢譯”如來”或”多薩阿竭”,並非佛陀用以自稱的代名詞,佛陀沒有漢地皇帝專用的「朕」、「寡人」稱謂。「如來」當列入佛十名號。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慧解脫(128)
"人權之法理基礎" 再述(二百二十九)之註解(十二)
註解8(下)之3 :
佛陀說 : 毗婆尸如來初生時,父王召來相師為其看相,諸相師詳細觀察後,即秉告國王,謂王所生子,有三十二相,當趣二處,必然無疑。在家當為轉輪聖王,若出家必成正覺,十號具足。(見長阿含經卷一初大本緣經。)
這即是諸佛常法,每位佛陀都生具三十二大人相,出家成佛,十號具足。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將來人壽八萬歲時,有佛出世,名為彌勒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如今如來,十號具足。(見長阿含經卷六轉輪聖王修行經。)
故而,如來十號具足,非僅九個名號。
佛說 : 賢聖弟子信如來道法,彼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十號具足),出現於世,謂名為信根。(見增一阿含經卷42結禁品第46第8經。)
佛陀弟子相信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成就信根。如是走上信仰之路。
然而,有信於如來,於是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十號具足),亦信如來語,亦信梵志語,恆信他語,不任己智,是謂名為持信人。(見增一阿含經卷19等趣四諦品第27第10經。)
持信人就是隨信行。(見雜阿含經第936經、中阿含第195經。)
持信人仍持婆羅門咒語,還占卜問吉凶,並未見諦而得法眼淨。
若持續念佛十名號,念如來,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十號具足),得第一增上心乃至得四增上心,見諦得法眼淨,證須陀洹果。(見中阿含第128經。)
總而言之,念佛、念如來事、念如來功德,當念佛或如來十號具足。
”Tathagata”乙詞漢譯”如來”或”多薩阿竭”,並非佛陀用以自稱的代名詞,佛陀沒有漢地皇帝專用的「朕」、「寡人」稱謂。「如來」當列入佛十名號。
Alex Pan TheWalker
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人權之法理基礎" 再述(二百四十)
行自境界,從造物主所得
慧解脫(127)
"人權之法理基礎" 再述(二百二十九)之註解(十一)
註解8(下)之2 :
有謂 : 北傳念佛的名號中,常有「如來」一詞,南傳聖典中偶而也會出現。
”Tathagata”的字眼,事實上,這是佛陀經常用以自稱的代名詞,猶如世俗國王以「朕」、「寡人」自稱一般,臣民以「朕」、「寡人」來稱呼國王,則是不適當的。應此「如來」並未列入九個名號,也不適合作為憶念的稱謂。(見曾銀湖編譯,初果,頁057,瑞成書局出版,ISRN:957-785-529-6。)
若以上所言可信,則諸天、沙門、婆羅門、佛弟子不應稱佛陀為如來 ?
佛弟子念佛、憶佛、念佛事、念佛功德(如來事、如來功德),應將如來這名號除外 ?
又佛陀僅有九個名號,並非十號具足 ?
佛陀鼓勵弟子,無論是在家或出家,多念”如來至真等正覺”,說道 : 見如來形像已,三自稱(佛)號 --- 南無如來、至真、等正覺。以此因緣,得好音聲。(見增一阿含經卷24善聚品第32第3經。)
佛陀公開告知比丘弟子,在佛像前,三聲佛號 : 南無如來、至真、等正覺或正徧知 ; 南無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或正徧知 ; 南無如來、應或應供、等正覺或正徧知,皆可得好音聲。
佛陀如是鼓勵佛弟子念如來名號。
顯然佛陀不認為,如來這名號等同”朕”或”寡人”。
佛陀怎會有如來這名號 ?
「佛於初夜,成最正覺,及末後夜,於其中間,有所言說,盡皆如實,故名如來。復次,如來所說如事,事如所說,故名如來。」(見長阿含經卷十二清淨經。)
又,「佛告梵志 : 彼沙門婆羅門……各言彼梵自在天造此世界。梵志,造此世界者,非彼所及,唯佛能知。又過此事,佛亦盡知,雖知不著。”苦、集、滅、味、過、出要,如實知之,以平等觀,無餘解脫,故名如來”。」(見長阿含經卷十一阿少+免經。)
「有所言說,盡皆如實」、「所說如事,事如所說」及「苦、集、滅、味、過、出要,如實知之,以平等觀,無餘解脫」,如是德行、如是智慧,當稱如來。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慧解脫(127)
"人權之法理基礎" 再述(二百二十九)之註解(十一)
註解8(下)之2 :
有謂 : 北傳念佛的名號中,常有「如來」一詞,南傳聖典中偶而也會出現。
”Tathagata”的字眼,事實上,這是佛陀經常用以自稱的代名詞,猶如世俗國王以「朕」、「寡人」自稱一般,臣民以「朕」、「寡人」來稱呼國王,則是不適當的。應此「如來」並未列入九個名號,也不適合作為憶念的稱謂。(見曾銀湖編譯,初果,頁057,瑞成書局出版,ISRN:957-785-529-6。)
若以上所言可信,則諸天、沙門、婆羅門、佛弟子不應稱佛陀為如來 ?
佛弟子念佛、憶佛、念佛事、念佛功德(如來事、如來功德),應將如來這名號除外 ?
又佛陀僅有九個名號,並非十號具足 ?
佛陀鼓勵弟子,無論是在家或出家,多念”如來至真等正覺”,說道 : 見如來形像已,三自稱(佛)號 --- 南無如來、至真、等正覺。以此因緣,得好音聲。(見增一阿含經卷24善聚品第32第3經。)
佛陀公開告知比丘弟子,在佛像前,三聲佛號 : 南無如來、至真、等正覺或正徧知 ; 南無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或正徧知 ; 南無如來、應或應供、等正覺或正徧知,皆可得好音聲。
佛陀如是鼓勵佛弟子念如來名號。
顯然佛陀不認為,如來這名號等同”朕”或”寡人”。
佛陀怎會有如來這名號 ?
「佛於初夜,成最正覺,及末後夜,於其中間,有所言說,盡皆如實,故名如來。復次,如來所說如事,事如所說,故名如來。」(見長阿含經卷十二清淨經。)
又,「佛告梵志 : 彼沙門婆羅門……各言彼梵自在天造此世界。梵志,造此世界者,非彼所及,唯佛能知。又過此事,佛亦盡知,雖知不著。”苦、集、滅、味、過、出要,如實知之,以平等觀,無餘解脫,故名如來”。」(見長阿含經卷十一阿少+免經。)
「有所言說,盡皆如實」、「所說如事,事如所說」及「苦、集、滅、味、過、出要,如實知之,以平等觀,無餘解脫」,如是德行、如是智慧,當稱如來。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人權之法理基礎" 再述(二百三十九)
行自境界,從造物主所得
慧解脫(126)
"人權之法理基礎" 再述(二百二十九)之註解(十)
註解8(下)之1 :
雜阿含經將佛十名號(即如來事、如來功德)漢譯為 : 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見雜阿含經第53經、第546經、第554經、第636經、第848經、第849經、第850經、第851經、第858經、第859經、第931經、第980經、第981經。)
長阿含經將其漢譯為 : 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為佛、世尊。(見長阿含經卷十三阿摩晝經。)
中阿含經將漢譯為 : 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見中阿含經第16經、63經、66經、68經、第103經、第104經、第124經、第128經、第132經、第134經、第160經、第161經、第198經、第204經、第208經。)
增一阿含經將其漢譯為 : 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見增一阿含經卷1序品第1、增一阿含經卷11善知識品第20第3經、增一阿含經卷13地主品第23第1經、增一阿含經卷38馬血天子品第43之1第2經、增一阿含經卷42結禁品第46第8經、增一阿含經卷45牧牛品第48之1第6經、增一阿含經卷48非常品第51第7經。)
如是,應即應供通至真、無所著,等正覺通正徧知,明行成為即明行足,道法御同於調御丈夫,號佛或為佛亦即佛,眾祐等同世尊。
概譯名不同爾。
佛十名號之釋義,請參考 : 釋從信註解,五陰(雜阿含第一經至第八十七經),頁317-318,廣善精舍出版。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慧解脫(126)
"人權之法理基礎" 再述(二百二十九)之註解(十)
註解8(下)之1 :
雜阿含經將佛十名號(即如來事、如來功德)漢譯為 : 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見雜阿含經第53經、第546經、第554經、第636經、第848經、第849經、第850經、第851經、第858經、第859經、第931經、第980經、第981經。)
長阿含經將其漢譯為 : 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為佛、世尊。(見長阿含經卷十三阿摩晝經。)
中阿含經將漢譯為 : 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見中阿含經第16經、63經、66經、68經、第103經、第104經、第124經、第128經、第132經、第134經、第160經、第161經、第198經、第204經、第208經。)
增一阿含經將其漢譯為 : 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見增一阿含經卷1序品第1、增一阿含經卷11善知識品第20第3經、增一阿含經卷13地主品第23第1經、增一阿含經卷38馬血天子品第43之1第2經、增一阿含經卷42結禁品第46第8經、增一阿含經卷45牧牛品第48之1第6經、增一阿含經卷48非常品第51第7經。)
如是,應即應供通至真、無所著,等正覺通正徧知,明行成為即明行足,道法御同於調御丈夫,號佛或為佛亦即佛,眾祐等同世尊。
概譯名不同爾。
佛十名號之釋義,請參考 : 釋從信註解,五陰(雜阿含第一經至第八十七經),頁317-318,廣善精舍出版。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