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的學生仲弓問仁,孔子回答: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顏淵)
遵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做人處世原則,在朝為官,不會招來諸候、同僚的怨恨。居家生活,不會招來家人、隣居的怨恨。既合乎「仁道」,也是行「仁道」。
另一學生子貢問道:「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有那句話?可以用來終身奉行,而不違反「仁道」?
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哦!那就是「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終身奉行,不違「仁道」。
「己所不欲」,就是以自己的「欲、不欲」作準則。先以「至誠」,忠於自己的感受,而判斷何者是自己「所欲」,自己「所不欲」。故而,「恕道」以「忠道」(忠於自己的感受)為前提,「恕道」即「忠恕」之道。
孔子曾對其得意弟子曾參說道:「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參啊!我一輩子所說的「仁道」,無論「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或個人據於「聖人之道」,所演繹的「仁道」,其邏輯、推理,其舉例比喻,理、事、理事、事事,皆一貫,不會前後矛盾,不會理事相礙,事事相礙。
曾參作出總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論語‧里仁)
孔子的道理,就是「忠恕」兩個字,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具體表達此「忠恕」之道,就是「仁」道。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屬於「有為於天下國家」的大丈夫行為準則,高標的作為(積極行為),常人或庶人每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浩歎!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常人、庶人的常識判斷可辨識,也是能力所及。
不當為而為,有害他人,故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作為、消極行為),以免後果難以承擔。常人、庶民奉為「做人處世」的最高準則,何況又是聖人的精髓!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庶民安身立命的菜脯根。傳承菜脯根罔咬鹹的儒學!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2.02.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