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父,子子。」
孔子和齊景公都曾「為人子」。當時,可能父母皆不在人世。都同「為人父」。因此,懂得「做兒子、做父親」的道理。
父父,做父親的,盡父道。
子子,做子女的,盡孝道。
引起齊景公的共鳴!
「說的是!說的好!
假定君不盡君道,臣不盡臣道。父不盡父道,子女不盡孝道。即使糧食再充實,我那有心情享用?」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為政之道。
孔子認為,「為政」不在「出外做官」或「立於朝廷」。「孝弟」推行於家庭,就是「為政」。等同「出外做官」或「立於朝庭」。有「書」為證:
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論語‧為政)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孝弟是社會的穩定力量,也是「仁」的根本。
孔子得意弟子「有子」,提出以上觀點。
故而,孔子的「為政之道」,在於孝弟的推廣,孝弟就是「仁」的根本。
但是,孔子不說「父為子綱」!孟子亦不說!
反而,
孔子目睹「餒在其中矣的耕者」,年紀大了,子女接替耕作,三餐供應不斷,即使,「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對父母能存「敬心」?
孔子說道: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期望弟子做好榜樣!
孟子瞭解平民、農夫的痛苦所在─無恒產者則無恒心!(孟子‧梁惠上、滕文公上)
因此,矢志推行王道,以恢復「耕者九一」的井田制,使得「有恒產者則有恒心」,則「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矣!」(參考孟子‧梁惠王上)孝弟普行民間!
「為政之道」如是。「三綱五常」也是闡揚「為政之道」?
孔子、孟子總該說:夫為妻綱!
亞里斯多德不是說:家庭乃應男人需要而建立的自然結社!
董仲舒的「三綱」,怎能缺乏正宗儒家的範例?
孔子的機械論宇宙觀,究竟怎麼回事?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2.02.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