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欲回復「耕者九一」與「仕者世祿」的原創精神─耕者有其田。故而,一再提起:
「若民,則無恒產,因(而)無恒心。」(孟子‧梁惠王上)
「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則有恒心,無恒產者則無恒心。」(孟子‧滕文公上)
有恒產則有恒心,回歸周文王的仁政,王道始得以建立。
又,孟子說道:「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孟子‧梁惠王上)
其用意何在?
彰顯儒家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行徑?(孟子‧滕文公下)
但是孟子還是說道: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孟子‧告子上)
世間有天然爵位,尊貴非凡,受天人敬重。也有人間爵位,功名利祿豐碩,受人羨慕。
「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同上)
奉行仁義忠信,樂於行善,永不厭倦,即是尊貴的天爵。
「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同上)
天子及封建諸侯,卿大夫仕途,就是人人羨慕的人爵。
「古之人,修習天爵,而人爵從之。」
古時候的士人,修習仁義忠信、行善不渝,天子、諸候、公卿大夫爵位,不求而至。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同上)
現代的士人,修習仁義道德、行善不絶,為了獲得公卿大夫等官位。「學也,祿在其中矣!」
「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也亡而己矣。」(同上)
天子諸侯公卿大夫在位、世祿永在,仁義忠信擺一邊,眾善不行,諸惡大作,昧於因果,不知其人爵因天爵而獲得!捨棄天爵,人爵能存?
天子諸侯公卿士大夫(即知書達禮的讀書人)享有世祿,有了恒產,竟然失去恒心。
得魚忘荃?得意忘言?(見莊子‧外物)
或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兩難論式?(孟子‧告子上)
無恒產而有恒心,惟「士」為能的「士」,只限於孔門弟子?
台灣耆宿唸唸「菜脯根罔咬鹹」,會是孔孟的真實信徒?得到孔孟的真傳?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
Alex Pan TheWalker
2011.12.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