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
堯選擇舜,接替其氏族部落共主的地位。
為什麼?
舜種田養家,無怨無悔, 而且,自己耕作、 教導他人耕作,表現「人飢己飢」 的仁道精神。
禹治水,展現「人溺己溺」的仁道精神。
禹治好黃河和其中游支流的水患,便利廣大農民引水灌溉農田。並且,親自下田耕作。
故謂:「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論語憲問)
教導人民種田的后稷,種田的大舜,治好水患又下田耕作的大禹。都被推舉為氏族部落的共主。
后稷堯舜禹先後建立農業社會的基礎,穩定供給人民充足糧食,「民以食為天 」,他們是 「上天」 ?不,他們知天命,從「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的自然現象,通曉自然法則,參贊天地的化育百物,生生不息,滋養生民。並領悟自然法¬—上天的好生之德,即仁道,而以「人飢己飢,人溺己溺 」的精神(見孟子離婁下),表現此仁道。誠如上天送給萬民的「天子」。
同樣是萬民糧食的生產者和提供者,普天下農民¬—孔子所見的農民,在烈日下耕作,淪為佃農,不異農奴,其貴賤差異,如同天壤之別!孔子說道:「耕也,餒在其中矣!(論語衛雪公)
農民竟然從「天子」降為「農奴」,猶不能免於飢餓!何其殘酷!
讀書人,尤其是謀道的君子、仁人、志士,「學也,祿在其中矣!」(同上)何其不仁!不公不義!
孟子繼承孔子的「王道」,發出師子吼!「說大人,則藐之!」(孟子、盡心下))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1.12.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