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火車勾甘蔗(結論I) 主權在民是王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下之二)

孟子欲回復「耕者九一」與「仕者世祿」的原創精神─耕者有其田。故而,一再提起:
「若民,則無恒產,因(而)無恒心。」(孟子‧梁惠王上)
「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則有恒心,無恒產者則無恒心。」(孟子‧滕文公上)
有恒產則有恒心,回歸周文王的仁政,王道始得以建立。
又,孟子說道:「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孟子‧梁惠王上)
其用意何在?
彰顯儒家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行徑?(孟子‧滕文公下)
但是孟子還是說道: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孟子‧告子上)
世間有天然爵位,尊貴非凡,受天人敬重。也有人間爵位,功名利祿豐碩,受人羨慕。
「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同上)
奉行仁義忠信,樂於行善,永不厭倦,即是尊貴的天爵。
「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同上)
天子及封建諸侯,卿大夫仕途,就是人人羨慕的人爵。
「古之人,修習天爵,而人爵從之。」
古時候的士人,修習仁義忠信、行善不渝,天子、諸候、公卿大夫爵位,不求而至。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同上)
現代的士人,修習仁義道德、行善不絶,為了獲得公卿大夫等官位。「學也,祿在其中矣!」
「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也亡而己矣。」(同上)
天子諸侯公卿大夫在位、世祿永在,仁義忠信擺一邊,眾善不行,諸惡大作,昧於因果,不知其人爵因天爵而獲得!捨棄天爵,人爵能存?
天子諸侯公卿士大夫(即知書達禮的讀書人)享有世祿,有了恒產,竟然失去恒心。
得魚忘荃?得意忘言?(見莊子‧外物)
或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兩難論式?(孟子‧告子上)
無恒產而有恒心,惟「士」為能的「士」,只限於孔門弟子?
台灣耆宿唸唸「菜脯根罔咬鹹」,會是孔孟的真實信徒?得到孔孟的真傳?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


Alex Pan TheWalker
2011.12.23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火車勾甘蔗 (結論.I)主權在民是王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下之一)

孟子的王道思想,源自堯舜的「禪讓政治」─「天與之、天受之」「民與之、 民受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的主權在民概念。

  故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孟子盡心下)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土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孟子離婁上)

  「仁」是王道的核心價值,仁政是王道的具體呈現。而孟子的仁政慨念,乃取法於西伯姬昌(周文王)的治理西歧,其所施行的仁政。

  周文王以「耕者九一,仕者世祿」等仁政(見孟子梁惠王下),治理西岐。

  耕者九一,即助而不稅的井田制,乃八家私百畝,同養百畝公田,替代稅賦,耕者有其田。因此,每戶五畝農舍,種桑養蠶養雞養豬,男耕女織,五十衣帛、七十食肉,不凍不餒。「孝悌」普行於鄉里,西伯善養老者,傳於四方。(孟子離婁上、盡心上)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孟子公孫丑上)

  仕者世祿,即出仕做官的人,其子孫皆得繼承其俸祿,世世代代亨有祿田。仕者退職後,回歸田園生活,自力耕食。耕者有其田,世代子孫衣食豐足。故而,賢能俊傑之士,樂於效命西岐。(同上)

  「耕者九一」與「仕者世祿」,其精神乃在,「有恒產者,則有恒心」。旨在,使得農民、士人皆有恒產,以保持行仁的恒心。

  「恒產」「恒心」,已俱「不可剝奪權利」與「道德不能剝奪」的概念,乃王道不可或缺的元素。

  文王次子,姬發(周武王)在此仁政的基礎,得以號召天下,共同推翻紂王的暴政。然而,「井田制」與「世祿制」經納入封建體系後,恒產、恒心的概念,變成永遠不變(恒)的身分(status)。

  封建諸侯亨有世襲的爵位和封邑、士、大夫卿亦享有世襲的俸祿、祿田。因而,取得地主的永久地位。其恒產制度化,其恒心在乎?

  而農民成為永久世襲的佃農,沒有耕地的所有權,收成被層層剝削,恒產何在?離「農奴」不遠,其恒心何以存在?

尤其,封建貴族,得到天子的封賜,並未得到該封邑人民的同意,帶領大批軍隊和大量移民,到其封邑,鞏固其占領地區和征服土地,建立統治機制,強制執行井田制,已充分顯現封建制度本身內涵的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要與王道背道而馳,仁政何以施展?

回歸「耕者有其田」,有恒產者,則有恒心,才有真正意義!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1.12.22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火車勾甘蔗 (結論.I)主權在民是王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中)

「春秋無義戰! 彼善於此,則有之矣。」〈 孟子盡心下〉

春秋時代, 沒有合乎義理的戰爭!就仁道或人道立場而言,出兵而不造成對方任何傷亡,或有可取的例子。

鑑於孔子所著「春秋」,書中對於周天下諸侯互相攻伐,依「禮制」做出「譏貶」的負面評價。 孟子更依據仁道,進而做出「春秋無義戰」的評論。

「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同上,另論語季氏)

所謂「征」, 征伐,正之、糾正錯誤行為,依周天下的禮制,乃天子對於犯錯、有罪的諸侯,下令出兵糾正。敵對諸侯,不得互相攻伐,引起戰爭。

故而,孟子說道「春秋無義戰」。沒有王令,出師無名,何有任何正義可言!

諸侯是否得以盟主地位,舉起「尊王攘夷」的旗幟,出兵糾正諸侯的僭越,大夫的謀篡 ?

孟子說道: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

依據周天下的封建體制,諸侯有上朝向天子述職的義務【 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 (同上)】。因此,假定諸侯不上朝向天子述職,則有如下處置:

一不朝,則貶其爵。 ( 同上)
一次不上朝述職,就貶其爵位。例如,從公爵貶為侯爵。

再不朝,則削其地。 ( 同上)
再次不上朝述職,就削減封邑。例如,從方百里削減為方七十里的封邑。

三不朝,則六師移之。( 同上)

有三次不上朝述職的紀錄,天子則下令出兵,移除其諸侯地位,另立新諸侯。

天子對於「三不朝」的諸侯,出「王令」興六師,做征伐之舉,但天子不親自帶兵。 故而,「天子討而不伐」。( 同上) 而諸侯接受王令,出兵協助征伐,不得另外出令,謂之「諸侯伐而不討」( 同上)。

然而,春秋五霸,以其盟主地位,假藉「尊王攘夷」名義,出令號召諸侯,興兵討伐諸侯,不避挾天子以號令諸侯、 號令天下之嫌,「摟諸侯以伐諸侯」 (同上) , 破壞夏禹、商湯、文武三王所建立的體制。

故而,孟子說道: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同上)

春秋五霸所揭示的「尊王攘夷」,事實上,衝擊三王所建立的統治體制(即王權) ,當一起回歸「王道」, 重拾「仁政」。

落實「王道」,主權在民,才有「尊王攘夷」之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1.12.17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火車勾甘蔗 (結論.I)主權在民是王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上)

孟子提倡或不提倡「尊王攘夷」?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直截了當,回答齊宣王:孔子門生不談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所以,孔門後代弟子不傳述,我也就無從聽聞。君王所問的事,誠然無可奉告,願聞王道?

  孟子不提倡尊王攘夷?只提倡王道!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論語憲問)

  齊桓公九次會合諸侯,締結盟約,共同效忠周王室,不必動用兵車武力,完全是管仲的功勞。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同上)

  管仲擔任齊桓公的宰相,治理齊地,民富兵強,使得桓公成為諸侯盟主,誓言「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再匡正天下諸侯的僭越,和卿大夫的篡位,團結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直到現在,周天下人民得以生活安寧,皆拜管仲的厚賜。假定沒有管仲,我們都要被迫,編髮結辮或披頭散髮,衣襟左開或左扣,─副蠻夷之邦、化外之民的打扮!

  孔子說過,「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所以孔子的門生,如子路、子貢,認為管仲沒有追隨公子糾而殉死─殺身以成仁,不是志士仁人?

  孔子認為,管仲輔佐齊桓公完成上述「尊王攘夷」的功業,是仁人志士!

  仁人志士不必同於一般平民百姓,為了小節,自盡於荒野溝渠,誰在乎他們是誰!

  孔子肯定管仲是仁人志士,因為,管仲輔佐齊桓公完成「尊王攘夷」的功業,因此,孔子肯定「尊王攘夷」?!

  既然孟子自承是孔門後代弟子,能不提倡「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不是王道?

  假定尊王是王道,如何「尊一夫紂」?

  因此,孟子只提倡「王道」,不是提倡「尊王」。

  因為,王道是基於「天與之,民與之」「天受之,民受之」的主權在民原理。故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1.12.15

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火車勾甘蔗 (再續)-啟發理性 知天命 立王道 。 (十六)

王道就在行仁政。

  行仁政在於「使民安居樂業」,「孝悌」行於鄉里。


  故而。「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孟子梁惠王上)王道就此建立。
  但是為了鞏固王道,孟子更進一步提出「王道」的基本條件。
  謂:
  「無恒產有恒心者,惟士為能。」(同上)
  沒有永久保有的產業,諸如田地、房舍、天然孳息等,而仍能保有、並堅定追求仁道的不變心志,安貧樂道,只有士、大夫以上的讀書人,才能做得到。
  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論語衛靈公)孟子亦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世祿制度」的存在,的確,「學也,祿在其中矣!」(論語同上)故而,孔門弟子有君子儒、小人儒之分別。孔子告誡子夏:「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
  孟子自我歸類為君子儒,故說:「無恆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不能坐視「耕也,餒在其中矣!」的不公不義,違反仁道!
  「若民,則無恒產,因(而)無恒心。」(孟子梁惠王上)
  一般平民百姓。尤其是生俱永久佃農身分的農民,因為欠缺永久保有的產業,諸如田地農舍、天然孳息等所有產權和財產權,生活毫無保障,奉養父母教育子女,都成問題。因而,無能力永久保有孝悌仁心,如何安居樂業?
  「茍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同上)
如果喪失孝悌仁心,行為放蕩不拘,生活揮霍無度,作奸犯科無所不做,終於犯法、判刑。這不就是官方預設法網,等著人民陷入。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同上)
  豈有在位仁君,架起法網,等著人民陷入?
  仁道的基本條件,在平民百姓擁有恒產,始有恒心,而士人永不缺恒心。
  孟子所以提出,「若民,則無恆產,因(而)無恒心。」旨在落實「耕者有其田」,因為助而不稅的九一井田制,沒有土地所有權的擁有,耕者(農民)無異農奴,豈人生而不平等若是!
  恒心,士大夫等讀書人,啟發理性,服膺自己的道德良知,永遠自己故主,聽命於純粹理性的無上令言(Categorical Imperative)謂:「知天命!」
  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故而,孔曰成仁(論語衛靈公),孟曰取義。(孟子告子上)。自由不可剝奪。
  恒產,平民不可剝奪的自然權利─生命、自由與追求幸福等不可剝奪權利,沒有此等自然權利,豈有王道!

  孟子在二千多年前發出的師子吼,迄今仍不絕於耳!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1.12.11

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

火車勾甘蔗 (再續)-啟發理性 知天命 立王道 。 (十五)

孟子闡明王道的基礎後,進一步向梁惠王解說,王道的實施,就在施行仁政。

  施行仁政的第一步,就是讓農民(耕者),免於挨餓受凍!「耕也,幸福在其中矣!」

  故謂: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每戶農家有五畝地的農舍,周圍種植桑樹,用以養蠶,婦女織布,做衣裳,五十歲上年紀的人就有輕柔保暖的綢衣可穿。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同上)

  家禽、家畜如雞狗大小豬,飼養得法,七十歲的老人,可有燉肉可吃。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同上)

  每戶耕作─百畝田地,公家徵調徭役,避開農忙季節,一家八口,三代同堂的農戶,就可以免於飢餓。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載於道路矣。」(同上)

  普設學堂,慎重選擇教材,宣導孝悌之義─父(母)慈、 子(女)孝、兄(姊)友、弟(妹)恭,仁道普行於家庭、 家族,如此,頭髮泛白的老人,不必背著重負,走在道路上。

  孟子不忘孔子的提醒 「耕也,餒在其中矣!」

  尤其、孝悌為「仁」之本(論語學而),孝悌施行於每個家庭,就是施行仁政於天下的起步。「人飢己飢 ,人溺己溺」或「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乃至「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論語,雍也),就是以修身、齊家為基礎。而「The Inalienable Rights of Life,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盡在其中矣!誰質疑:「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1.12.07

火車勾甘蔗 (再續)-啟發理性 知天命 立王道 。 (十四)

「民以食為天。」
  堯選擇舜,接替其氏族部落共主的地位。

  為什麼?

  舜種田養家,無怨無悔, 而且,自己耕作、 教導他人耕作,表現「人飢己飢」 的仁道精神。

  禹治水,展現「人溺己溺」的仁道精神。

  禹治好黃河和其中游支流的水患,便利廣大農民引水灌溉農田。並且,親自下田耕作。
  故謂:「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論語憲問)

  教導人民種田的后稷,種田的大舜,治好水患又下田耕作的大禹。都被推舉為氏族部落的共主。

  后稷堯舜禹先後建立農業社會的基礎,穩定供給人民充足糧食,「民以食為天 」,他們是 「上天」 ?不,他們知天命,從「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的自然現象,通曉自然法則,參贊天地的化育百物,生生不息,滋養生民。並領悟自然法¬—上天的好生之德,即仁道,而以「人飢己飢,人溺己溺 」的精神(見孟子離婁下),表現此仁道。誠如上天送給萬民的「天子」。

  同樣是萬民糧食的生產者和提供者,普天下農民¬—孔子所見的農民,在烈日下耕作,淪為佃農,不異農奴,其貴賤差異,如同天壤之別!孔子說道:「耕也,餒在其中矣!(論語衛雪公)

  農民竟然從「天子」降為「農奴」,猶不能免於飢餓!何其殘酷!

  讀書人,尤其是謀道的君子、仁人、志士,「學也,祿在其中矣!」(同上)何其不仁!不公不義!

  孟子繼承孔子的「王道」,發出師子吼!「說大人,則藐之!」(孟子、盡心下))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1.12.07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火車勾甘蔗 (再續)-啟發理性 知天命 立王道 。 (十三)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隨著一年四季的轉換,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整地、犁田、播種、插秧,灌溉、除草、施肥、除蟲。稻米、五穀、雜糧乃至蔬菜瓜果皆如此種植。若沒有天然災害,必然豐收。吃不完,好好儲藏,以備荒年歉收之需。如此經營農業,人民皆有吃不盡的糧食。

  「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同上)

  明瞭萬物生生不息的道理,避開魚類生育繁殖期間,不在池塘低漥處,用細網捕撈。魚鱉永遠捕撈不盡吃不完。

  「斧斤以時入山,材木不可勝用也。」(同上)

  入山砍伐樹木,亦按照植物成長原理,就有伐不盡用不完的材木。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這是孔子所謂「天命」。人類從自然秩序,領悟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則。經由自然法則啟發人類理性,進而自我啟發自然法,知天命,建立王道的基礎。

  故而,孟子承繼孔子的「天命」,說道:「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同上)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就是上天的好生之德,也是人類建立王道的基礎所在。

  孟子乃謂:「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同上)王道不能違背上天的好生之德。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1.12.05

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火車勾甘蔗(再續)──啟發理性 知天命 立王道(十二)

孔子主張個人不可剝奪權利?
孔子有否自然權利概念?

「君子謀道不謀食。」
「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
「君子憂道不憂貧。」
( 論語‧衛靈公)

孔子認為,君子應該學習「明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的大學之道。大學之道乃修習仁道的進程。
諸修習「仁道」有成、完成「修身」階段的賢能君子,先行「孝弟」於其家庭、家族(見論語學而‧為政),得以「行仁」而聞名於社會,當為大夫、諸侯乃至天子所用而走上仕途。賢能君子若下田耕作,養家糊口,對於「仁道」的推行於天下,反而,事倍功半。
故而,孔子說道:「君子謀道不謀食。」
孔子時代,井田制度名存實亡。耕者(佃農)「助而不稅」的「九一助法」已廢。士、大夫、諸侯對於佃農橫征暴歛。平時,農民猶可勉強度日。一遇荒年,為了繳納稅、征,販賣子女,為奴、為婢,仍免不了挨餓。
故而,孔子說道:「耕也,餒在其中矣。」提醒諸賢能君子,「學也,祿在其中矣。」一旦走上什途,享有世祿,不忘改革不公不義的社會制度。
固然,「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憲問)。然,既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改革時弊,就是嚴重失職,背離仁道。
孔子鼓勵其學生(應以君子身分自持)走上仕途,不務生產,並無士、大夫階級或才智者的優越性(The Superiority of Talented)等觀念。
尤其,孔子告誡學生:「君子憂道不憂貧。」
儒家建立「安貧樂道」傳統,孔子與其弟子開其先風。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孔子師徒如此安貧樂道,是否違離仁道?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
究竟「行仁」以「孝弟為本」(論語‧學而)。修身、齊家本於「孝弟」,亦是為政。故謂:「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政?」(論語‧為政)
家為「王道」的基礎,孝弟行於「家」,就是行仁道,也是「為政」。
「家」是個人不可剝奪權利和自然權利的堡壘。修身、齊家,行仁政於家庭、家族,就是孔子「立王道」的基礎。
孔子不主張個人不可剝奪權利?
孔子没有自然權利概念?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


Alex Pan TheWalker
2011.12.03


附記:
孫中山繼承「堯舜以迄孔子」的道統?何謂「道統」?「天下為公」?或「王道」(Republicanism)?
孫中山領導國民革命,推翻滿洲人建立的亞洲殖民帝國─大清帝國,並建立所謂「中華民國」。
孫中山提倡五族共和,因此,國民黨將各民族Republicanized(共和化),稱中華民族。接著,中國共產黨將私有財產公有化(Republicanized)。而台灣民進黨與中國國民黨更進一步,將各家姓氏共有化(Republicanized)。
王道或共和主義(Republicanism)經過三次共和化(republicanized),不知個人不可剝奪權利或自然權利,存在否?
台灣的姓氏共有化後,產生新的「姓氏決定權人」。
新的姓氏決定權人,何許人?
父母─「子女的姓氏,由其父母同意而決定。」
這對父母,如同上帝創造的亞當、夏娃,他們没父母,也没有祖父,當然,也没有父母的家、家族。而台灣這個「殖民主未定」的次殖民政府,竟然扮演上帝!
台灣民進黨本來就「反孔」,一提到「孔子」,就是「封建」,十惡不赦。
反而,中國國民黨「尊孔」,孔子就是老祖宗,無上權威!
兩黨合作扮起上帝!竟然成為姓氏的權威來源!
對於祖孫不同姓的老人而言,其感受,何止「吾其被髮左衽」!
「家」是孔子的王道基礎,被剝奪姓氏權的家,不知如何實施「仁道」?!「孝」能存在於「家」嗎?
獲罪於天,無所禱!


Alex Pan TheWalker
201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