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五

火車勾甘蔗 (結論. II ) 孔子的機械論宇宙觀 (四)

周武王、周公旦基於「王朝可以更代,宗祀不能滅絕」,故而,分封王族土地,供其建國,以「興滅國,繼絕世。」家、家族的價值與基礎,完整保留。因此,孔子沒有亡國、滅族的感受。

在「封建制度」的規範下,天子與諸侯、貴族,以「禮」為制約。孔子認為此封建制度內涵「仁德」?

孔子以其機械論宇宙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無為而治」,表達其對於內涵仁德的封建制度,其認同與肯定?「仁德」就是「萬有引力」?「禮」就是「秩序」?

但是,在此「封建制度」下,身分、階級世襲且分明,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已區分嚴明,封建社會已形成。孔子接受封建社會?

孔子三歲喪父,母親非正室,同父異母的長兄是「嫡長子」,孔子沒有任何繼承權。而孔子由其母親單獨扶養,在單親家庭成長。年少,幫人看羊、做雜事。年長,幫人管帳、管倉儲,做小吏使。故而,孔子不禁說道:「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
孔子不認為自己是封建社會的被壓迫者,仍以恢復「封建制度」為其天命?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論語季氏)

孔子的「身分」,介於大夫與庶民間,既肯定封建制度,又接受封建社會,為什麼?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2. 01. 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