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火車勾甘蔗(總結)God Bless Taiwan”! (四)

---理性的啟發---
無產階級的讀書人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認為,沒有田舍等永久產業,仍永遠一心向道,只有士人才做得到。
學也,祿在其中矣!學而優則仕。
讀書人躋身士、大夫階級,擁有官舍,祿田等產業,不改變其「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食」的初衷,始能稱「士」?
讀書人不接受官舍、祿田等產業,或一旦失去官舍、祿田,仍不改變其謀道,憂道的初衷,始能稱「士」?
孟子到底要標榜什麼?
孔子對於「士」人,有什麼看法?
「士志於道,而恥於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見論語里仁)
孔子認為,安貧樂道,才能稱「士」。
顏回(淵)是安貧樂道的好榜樣。故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見論語雍也)
孔子亦以身作則,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見論語述而)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見論語述而)
合乎義而富且貴?或可求之富?究竟如何拿捏?
孔子也作出界說: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見論語里仁)
富貴是一般人所追求的,想擁有的恆產,貧賤是一般人所厭惡,非除去不可的負擔。其擁有、去除,應合乎道,手段亦應正當。
故曰:「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亦於是。」(見論語里仁)
孔子所謂「道」,就是「仁」,以其道得之,就是仁義。義乃成就、表現仁的手段或法則。
孟子以仁義進一步詮釋孔子的忠恕之道。故而,孟子承擔儒家的重責大任,繼續啟發理性。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標榜的就是君子儒。(見論語述而), 乃「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見孟子滕文公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士君子。(見孟子盡心上)
認知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目的自主,本身得為一終極目的。孔子如是啟發理性,稱之知天命,矢志於完成天命,實現完整自我,成為完人,故稱之士志於道。
士人欲完成其天命,應尊重個人目的自主,乃據於仁,依於忠恕之道,即依據仁義。故而,無恆產而有恆心,不以他人作為成就其個人目的(天命)的手段或工具。不依附權勢,不欺壓平民,表現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風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誠君子儒也。
儒家之外,誰能無恆產而有恆心?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6.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