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人權之法理基礎"續述(八十二)活在回憶(44) ---- 轉識成智 (XXII)

活在回憶(44) ---- 轉識成智 (XXII)
相較於物自體的自發、無條件性、不滅因性等智性特性行為,康德認為,吾人靈魂自體 ( Soul in Itself )係吾人所有智性行為的恆因。其乃經由純粹理性,啟示吾人一道德法,作為決定吾人存在目的之原則。而此先驗道德法,乃是吾人所有道德行為的原因,亦是所有自由行為的依據。( See, 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op cit., p.294 )
這是康德據於純粹理性的實踐功能,所演繹出的道德因果律。唯,探討此因果律原理之先,吾人不妨對於物自體的智性特性行為,稍作回述。
順觀此智性特性行為,理念設計出形式,形式得其生成條件,成為( becoming )存有,顯現生生不息的現象因果律,而此智性特性行為乃此因果律的不滅因。
逆觀此智性特性行為,物自體( What is )乃此智性特性行為的因,上帝乃此物自體的因,顯現永恆不滅的智性因果律,而此智性特性行為乃此因果律的不滅果。
順逆觀此因果律,"上帝,自由,永恆",就是超驗因果律的永恆公式,自由乃其核心價值,而目的自主,即是造物主創造宇宙萬物的本旨。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5年5月29日 星期五

哀慟 劉小妹

哀慟 劉小妹不幸罹難
呼籲台灣父老
總動員
隨時隨地關切學童安全
天祐台灣
潘明正 慟

"人權之法理基礎"續述(八十一)活在回憶(43) ---- 轉識成智 (XXI)

活在回憶(43) ---- 轉識成智 (XXI)
康德點出,物自體一智性特性行為-----獨立存在理念( self-existent idea),產生不可見的形式 ( form ) ,蘊含成為存有( being )的儲能( potentiality ) ,現代生物學者稱之基因密碼 ? 這個不可見的形式,在自然界得其條件---地水火風和老農老圃,顯現可見、生生不息的形式--- 存有(living being)。
智性特性行為是現象因果律的不滅原因,不可見和可見、生生不息的形式是其結果,這是現象因果律。
智性特性行為是獨立存在理念,不受自然必然性的支配 ,而形式( form ) ,無論可見、不可見,有其自然必然性,所以,種瓜得瓜,種瓜得瓜。
現象因果律的不滅因,在智性因果律上, 是某智性行為的不滅果。這不滅果的原因,究係創造永恆宇宙者的智性行為 ? 抑複製永恆宇宙者的智性行為 ? 歸根究柢 ,乃源自永恆宇宙創造者的善德。
所以,在智性因果律上,原因和結果都是無條件性的自由體,也都是永恆的獨立因,沒有生滅,沒有輪迴,當然,也沒有解脫之事。柏拉圖稱之理念世界,是解脫的彼岸。
康德就此智性因果律,作出"上帝,自由,永恆"的推定。(見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再版序)這是轉識成智,彰顯Timaeus所謂上帝的善德。
康德更將"上帝,自由,永恆",引為道德原理的三大基理。( See, Kant,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Lewis White Beck, p.133 )作為其實踐理性批判的基石,用以開發目的論。
人類乃萬物之一,其智性因果律何在 ?
康德如何解說 ?
題外 :
佛陀為什麼說無明緣行.......而有不如意的投胎轉世 ?
在世為人,受制於快樂和痛苦,以致於有善惡行,一旦失去人身,不能維持原有的智性,受業力的牽引,選擇不可見的形式(名),緣生不可愛的存有(色),這種選擇無自由的意義,非明智,非智性行為,是循業發現,故曰無明緣行。
或許 ? Maybe ?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人權之法理基礎"續述(八十)活在回憶(42) ---- 轉識成智 (XX)

活在回憶(42) ---- 轉識成智 (XX)
老農、老圃下田耕作,種稻、種瓜、種豆,念著天,不忘他們是靠天吃飯的。一旦收成,謝天謝地,不絕於口。
老農、老圃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念天、謝天謝地,知道天地(陽光、空氣、水分、土壤)提供現象因果律的充分條件,他們老農、老圃只是這些條件的協調者。知道上天是因果律的唯一和最高源頭,不待康德解說這些因果律 : 「因為所有現象 ,非其物自體,於其基礎源頭,必有一超驗對象,決定諸物僅為呈象。」上帝就是康德所指的超驗對象 ? 抑Timaeus之所認為,唯理性始能理解的獨立存在"理念",self-existent idea ? ( See, 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op cit., pp. 369-370 ; Timaeus, 51 d )追根究柢,上帝就是源頭。又「每一決定因必然有其特性,即一規則,依據此規則而展現因果律,無此規則,則不能成立原因。」(Kant, Ibid. )導入玄學領域,諸如 : 心是主導力量,物的自然必然性服膺理性,宇宙創造依始。(Timaeus, 48 a )或形式是產自理念。(Timaeus, 55 d )也不過重複指證,上帝就是最高原因的源頭。(Timaeus, 29 a )
老農老圃親身經驗的因果常識,就是康德的範本。
康德走向田野 ?
不,靜坐著
思考上帝的善德
心力集中,督導純粹理性完成不可能任務 ( mission impossible ) 。
轉識成智,知見智性因果律 :
上帝,自由,永恆。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人權之法理基礎"續述(七十九)活在回憶(41) ---- 轉識成智 (XIX)

活在回憶(41) ---- 轉識成智 (XIX)
孔子鼓勵弟子,盍各言爾志( 見論語雍也 ),諦聽弟子的抒發志願,其亦各言其志也矣( 見論語先進 ),揭露夫子尊重個人目的自主的教育宗旨。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見論語雍也 )
孔子亦向弟子表明志願,俱體謂之 :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謂大同。( 詳見禮運大同篇 )
孔子不以其本身為終極目的 ?
大同社會是目的世界,以成就每個人的目的為目標的社會,這是孔子自許的天命 ?
孔子欲達成其志願,成就其天命,參政是手段之一 。乃宣示其政治理念,謂 : 「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見論語為政 )
此"無為而治"的政治理念,以尊天法天為前提,與"天何言哉 ?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的智性因果律,相互銜接,上天的善德就是總綰。因此,孔子以仁為道德原理,引申為忠恕之道,詮釋之,謂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見論語顏淵、衛靈公 )
上天的善德---仁,孟子見其智性,稱之王道。
王道無他,捨暴力就說服力( From force to Persuasion ),北風vs.太陽 ?-----天何言哉 ?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
康德的理性凌駕意志,開發個人目的自主之道,亦是王道的濫觴。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人權之法理基礎"續述(七十八)活在回憶(40) ---- 轉識成智 (XVIII)

活在回憶(40) ---- 轉識成智 (XVIII)
從生滅見不生不滅----永恆和智性。
從生滅見生生不息的自然現象,知見不生不滅的永恆智性。
這是什麼原因所造成 ?
觀察 :
春雷乍響,蟲鳴鳥叫,農夫忙著下田,插秧播種。
哦 !
天何言哉 ?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孔子想著上天。
孔子有了確定的答案,原因就在天。
自然界顯現生滅乃至生生不息的現象,原因在天。
人能從生滅見生生不息的自然現象因果律,知見不生不滅的永恆智性因果律,原因也在天。因為,現象因果律和智性因果律的決定因和根本因,乃源自上天。而人能知見現象因果律和智性因果律的決定因和根本因,乃源自上天,此智性亦源自上天,這是人人的天賦。
老農呢 ?
孔子不想老農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原因不在老農 ?
哦 ! 老農呢 ?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 」( 見論語子路 )
想起老農,夫子的地位不保。孔子只能語帶保留,尤其,老農標榜靠天吃飯,何以"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上天是原因所在,這是下田耕耘者的常識,所以,打個問號,天何言哉 ? 以示其不如老農老圃。( 見論語子路 )
但是,孔子還是沒將老農老圃列入自然因果律和智性因果律的原因,為什麼 ?
因為,老農老圃看老天的顏色而行事,不在原因的範疇。
是嗎 ?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原因不在老農老圃 ?
瓜豆的種子不出自老農老圃,老農老圃是瓜豆種子,其成長為完全形式( form )的條件之一。
孔子可沒這麼說 !
是的。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道德因果律-----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是種常識,不用孔子說,老農和老圃都不是它的原因和條件。
但是,孔子從自然因果律和智性因果律,提出天命說,跨入道德因果律。
天命說的原創來自武王伐紂。
孔子是殷商王室的後代,其天命說揭示復國的正當性 ?
孔子五十知天命,揭示個人目的自主。
哦 ?
康德從自然因果律和智性因果律,跨入道德因果律,亦揭示個人目的自主。
康德步孔子的後塵 ?
同是理性自發,各自發明。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

"人權之法理基礎"續述(七十七)活在回憶(39) ---- 轉識成智 (XVII)

活在回憶(39) ---- 轉識成智 (XVII)
根據Timaeus的解說,上帝創造的宇宙,萬物同上帝一般,皆是永恆和有智性。但是,人類生存的宇宙是複製品,也是永恆和有智性 ?
上帝的善德,意願祂的子女----諸神和諸神的兒女,善德和才智,同其一般。所以,上帝以工藝師和父親( artificer and father ) 的身分,指示他們以祂所創造的永恆宇宙為模型,複製一個佈滿虛空、生生不息的宇宙,使得模型和複製品同其源頭-----只有一個唯一天父的天國----There is and will be one only-begotten heaven.( See, Timaeus,41 a sq., 31a sq. )
上帝為了確保複製的成功,交付一個杯子,杯中放置著上帝親自培育的世界靈魂融入剩餘的四大元素。( See, Timaeus, 41c sq. )
所以,Timaeus說道 :「而諸神,模仿上帝,從上帝接受靈魂的不朽原理,沿著靈魂而進行塑造可毀的身體,以作為靈魂的工具,接著又安置入身體一可毀、不同性質靈魂,受制於.....快樂......痛苦..... 。」
「And they, imitating Him, received from Him the immortal principle of the Soul, and around this they proceeded to fashion a mortal body, and made it to be the vehicle of the soul, and constructed within the body a soul of another nature which was mortal, subject to....... pleasure.....pain...」。( See, Timaeus, 69 b sq. )
總之,上帝所交付的靈魂,用為主宰身體,本身不滅。四大元素用為衣養( nurse )萬物,會轉化( transmutation ) ,其質能不滅。( See, Timaeus, 49c sq. )
如是,上帝期待諸含靈者,從生滅見不生不滅----永恆和智性。
這是理性的使命。
康德應有此認知。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人權之法理基礎"續述(七十六)活在回憶(38) ---- 轉識成智 (XVI)

活在回憶(38) ---- 轉識成智 (XVI)
康德指出,現象因果律與智性因果律的"根本因",來自物自體的智性行為,此俱智性特性的行為乃因果律的"決定因"。
物自體何以能有此智性行為 ?
其乃源自上帝的善德(The Providence of God) 。
吾人可從,Timaeus 解說上帝創造宇宙萬物的善德,得到理性的啟發。
Timaeus對著Socrates,說道 : 「接下來我可以告訴你們,造物主為何創造這世代延續不絕的世界。上帝是善的,善者從不嫉妒任何事物。由於不生嫉妒,上帝意願所有造物應當如同祂一般秉賦,而他們辦得到。這是在創造和世界的本意,其最真實的感受。基於相信諸位智者的見証,我們當能將其闡明。
上帝意願所有事物是善的,無惡者,因其可達成。......... 於諸本質有形可見物的反映,造物主發現,無欠缺智性造物作為一整體考量,較之智性造物作為一整體考量,更為完美,又智性不能呈現在沒有靈魂之物。據此緣由,當上帝建構此世界時,將智性安置於靈魂,將靈魂安置於物體。.......上帝可能是一樁工事的創造者,其事業本質是盡善盡美。就此觀點,使用"可能性"這語句,我們可以說,這世界成為存有----富有生命的造物,真實秉賦靈魂和智性,皆是由於上帝的善德。
(Timaeus : Let me tell you why the Creator made this world of generation ? He was good, and the good can never have any jealousy of anything. And being free from jealousy, He desired that all things should be as like Himself as they could be. This is in the truest sense the origin of creation and of the world, as we shall do well in believing on the testimony of the wise men.
God desired that all things should be good and nothing bad, so far as this was
attainable.......and the Creator, reflecting on the things which are by nature visible, found that no unintelligent creature taken as a whole could ever be fairer than the intelligent taken as a whole, and again that intelligence could not be present in anything which was devoid of soul. For which reason, when He was framing the universe, He put intelligence in soul, and soul in body, that He might be the Creator of a work which was by nature fairest and best. On this wise, using the language of probability, we may say the world came into being---a living creature truly endowed with soul and intelligence by the Providence of God. Timaeus , 29 e sq. )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人權之法理基礎"續述(七十五)活在回憶(37) ---- 轉識成智 (XV)

活在回憶(37) ---- 轉識成智 (XV)
常識可見的現象因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和道德因果----為善有善報,為惡有惡報。這些因果律屢見不鮮,故常識化約之,謂 :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康德認為這些因果律是先驗命題,而原因的概念屬於先驗知識。
先驗知識會是蘇格拉底所說的靈魂記憶 ? (See, Meno, op cit., 81 c-d" )
靈魂所記憶的知識,也就是柏拉圖所揭示的"知識等同回憶"。(見埃里亞德前揭書第二冊頁196) 不就是前世的經驗知識 ?
康德怎能認為它們屬於先驗知識 ?
固然,康德認為先驗知識是純粹理性所發現,並非源自感官知覺( sense or seasation ) ,排除先驗知識的經驗性。然而,康德強調,現象因果律的決定因( efficient cause ),是物自體 ( thing in utself ; things in themselve )的智性行為。這個決定因是無條件性,不受存有的自然必然性( natural necessity )支配,沒有生滅,是現象因果律的恆因,顯現物自體係完全獨立的自由體,俱自主性和自由,並彰顯智性因果律。( See, 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op cit., pp. 369-371 )
康德所指的物自體為何物?
Timaeus提到形式( Form ) ,乃謂 : 「有一種存有稱之形式,經常不變異,非受造,不可毀壞,不增不減,不可見,非任何感官知覺所能認知,唯經由智力的深思使能得之。而此形式的同名與類似者,俱有另一性質,可為感官知覺認知,受造,經常運動,於某處生成,又消逝於該處。」( One kind of being is form which is always the same, uncreated and indestructible, never received anything into itself from without, nor itself going out to any other, but invisible and imperceptible by any sense, and of which the contemplation is granted to intelligence only. And there is another nature of the same name with it, and like to it, perceived by sense, created, always in motion, becoming in place and again vanishing out of place. Timaeus 51e sq.)
形式出自理念,例如水、火、空氣和地四大元素的調比,係由理念所製成。(Timaeus 55 d sq.)
為何說形式非受造 ?
唯此不可見的形式,就是康德所稱的物自體,為何有其智性行為 ? 且此行為就是現象因果律的決定因,並彰顯智性因果律 。何以見得 ?
「純粹理性乃提供原理,認識任何全然先驗知識的官能。」康德這麼說( See, 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op cit., p. 16 )
因此,容智力再作深思。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5年5月16日 星期六

"人權之法理基礎"續述(七十四)活在回憶(36) ---- 轉識成智 (XIV)

活在回憶(36) ---- 轉識成智 (XIV)
殺雞取卵,
斷不了,先有雞和先有蛋的爭論。
破不了,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論証或雞生蛋、蛋生雞的正反合辯証。
違反因果常識,更以手段害目的,尤其,不見因果常識所含的不滅因。
貽笑大方。
竭澤而漁,
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毀了魚的不滅因,斷了魚源,破壞了池塘的生機。
冒犯萬物不滅因的創造者。
傷天害理,天人動容。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論語述而 )
孔子垂釣,不網魚。
夫子池畔深思,志不在魚 ? 願者上鉤,不損魚數。
夫子只射飛鳥,棲息屋頂、樹枝者,非其標的。故而,志在射術 ?
即使射中飛雁,其壯而飛,折其壯者,不損雁行。
乃謂 :
天何言哉 ?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 論語陽貨 )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使得現象因果律,顯現生生不息的萬物自然。
若不見萬物生生不息的原因,就不見智性因果律,也就不見生滅不息因果的不生滅因。
這不生滅因來自造物主,孔子稱之天。
孔子見智性因果乎 ?
知見智性因果,則能利用厚生。
孟子乃謂 :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 ; 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王道非"天與之,民與之 ; 天受之,民受之" ? (參考 孟子萬章上)
或知見智性因果,而能利用厚生,必得"天與之,民與之 ; 天受之,民受之"。
若然,
能不聽聞康德如何知見智性因果律 ?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人權之法理基礎"續述(七十三)活在回憶(35) ---- 轉識成智 (XIII)

活在回憶(35) ---- 轉識成智 (XIII)
原因 ( cause )的概念是先驗的 ( a priori )。
康德 ( Immanuel Kant )如是認定,乃謂 :「以所有發生的事皆有"原因"的命題為例,某事發生的概念,無疑的,乃得自某事前時存在。而且, 從此概念可能導出若干分析判斷,然而,原因的概念,完全超出該概念的範圍,敘述不同於所發生的事,絕非包涵於該概念。」( See, 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op cit., p. 9 )
康德特別指出,原因的概念,並非來自經驗事物,非經驗知識,而是先驗知識或理念 ( knowledge or idea, a priori ) ,這是理性的功能。
但不可否認,此等先驗知識係由經驗事物所觸發或啟發。
故謂 :「吾人所有知識始於經驗,誠然不可置疑,因為,吾人知識官能何以活動 ? 倘無客體作用於感覺官能。因而,其或官能本身產生印象,或促使理解力活動,比較、連結或歸類此等印象。」「惟,雖然吾人所有知識始於經驗,但,未必然知識源於經驗。」( See, 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op cit., p. 1-2 )
原因 ( cause )產生結果 ( effect ),原因的概念是先驗,經常不可見,結果可見,是事實 ( a fact )。
而不可見的原因和可見的結果,構成因果關係,此關係有其必然性,稱之因果律 ( casusality ) 。
然而,此原因和結果關係,每存有其目的在,這是智性的範疇,例如,Timaeus 說,心是宇宙創造的主導力量 ; 懷德海說,宇宙的創始,乃說服力之凌駕強制力。甚至Timaeus 說,上帝是至善的原因。( See, Timaeus, 29 a)
結果並非真正目的所在。
雞生蛋,蛋生雞。
衍生先有雞和先有蛋的爭論。
或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論証,或雞生蛋、蛋生雞的正反合辯証。
皆不見智性因果律,更不見智性目的之所在。
理性尚待啟發乎 ?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5年5月14日 星期四

"人權之法理基礎"續述(七十二) 活在回憶(34) ---- 轉識成智 (XII)

活在回憶(34) ---- 轉識成智 (XII)
洛克( John Locke )認為 : 「理性乃人類一天生官能( A faculty in man ),以別於禽獸,並超越之。」( See, John Locke,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Book IV, Ch. 17, § 1 )
理性的基本功能在於推理( reason; reasoning ) : 檢驗兩種觀念的相符與相異,亦即,兩種觀念的相聯、相符( connexion ; agreement )與相異、相拒( disagreement ; repugancy )的認知。(Ibid., Book IV, Ch. 3, § 2 ; Ch. 1, § 2 )
此乃Timaeus所謂,靈魂接觸外物,即宣示其為同類( sameness )或異屬 ( difference ),理性據此真理而運作,對感官知覺宣示此等真理原理。(Timaeus, 37 a sq. )
傳統理性主義即以此數學原理---矛盾律( rule of contradiction ),檢驗真理。
吾人觀念相符與相異的認知,亦即經過吾人理性檢驗的觀念,可視為知識。然此等知識仍非真實可靠,其真實可靠性尚待進一步驗証,依洛克之見,乃驗証於物的實體( reality of things ) 。(Ibid., Book IV, Ch. 3, § 2 ; Ch. 1, § 2 ; Ch. 4, § 4, 5)
這是經驗主義的知識論,不承認先驗理念或知識( knowledge or idea, a priori ),而常識論或常識哲學從之。也因此,常識或常識判斷幾乎取代理性,俾免陷入形而上學的深淵。
然而,康德仍確信,「理性乃提供先驗知識原理的官能,因此,純粹理性乃提供原理,認識任何全然先驗知識的官能。」( See, 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op cit., p.16 )
康德有什麼說服力 ?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人權之法理基礎"續述(七十一)活在回憶(33) ---- 轉識成智 (XI)

活在回憶(33) ---- 轉識成智 (XI)
理念( idea or ideas)就是理性 ?
理念是理性理解的對象,理念不是理性。( See, Timaeus, 51 d )
理性會是諸神和少數人的專屬(Cf Timaeus, 51 e ) ?
Timaeus指出,靈魂賦有理性和合諧。
Timaeus又指出,靈魂接觸外物,即宣示其同類或異屬,理性據此真理而運作,對感官知覺宣示此等真理原理,因而智性和知識必然建立,一旦確定此兩者非靈魂所屬,則該者即是真理的對立。( See, Timaeus, 37 a sq. )
理性能宣示真理的原理給予認知官能。
理性不就是人人的天賦 ?
康德提到,「理解力不能視,感官知覺不能思。」( See, 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op cit., p. 45 )
唯,康德又補充說明,謂 : 「理解力乃依據原理原則產生理解力規則一貫的官能,理性乃依據原則,產生理解力規則一貫的官能。因此,理性不直接審視經驗或任何感覺對象,唯審視理解力。」( See, 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op cit., p. 226 )
理性不會坐視理解力或悟性 ( understanding ) ,矇著眼睛作出判斷。
知識就是判斷。
康德作出歸結,謂 :「倘知識完全符合吾人理解力的法則,吾人知識即不存有錯誤,感官呈象亦不可能有錯誤,因為不涉及判斷,且自然的能力,亦不可能違離其本身法則。因此,既非理解力本身(不受其他原因影響) ,亦非感官直覺本身可能犯錯。」「理解力本身不可能犯錯,因為就其依據本身法則作判斷的限制,結果(判斷)必然合乎此等法則,因此,所有真理的形式檢驗,乃包含於理解力法則的合致。」(Ibid.,pp. 221-223 )
理性承擔宣示(靈魂)真理的構成原理原則,和轉識成智的工程監督,任重道遠。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

"人權之法理基礎"續述(七十)活在回憶(32) ---- 轉識成智 (X)

活在回憶(32) ---- 轉識成智 (X)
心( Mind, see Timaeus, 51 d ; Mind is the ruling power of the Creation of the Universe. See, Timaeus, 48 a )和非生成、不變異的"實有"( "What is "that which always is and has no becoming. See, Timaeus, 27 d sq. ),唯理性可以理解,非感官知覺所能認知( apprehended only by reason, can not be perceived by sense. ) 。
時間乃永恆的動態想像( Time is the moving image of eternity. See, Timaeus, 37 d sq. ),唯理性可以理解。
尤其,虛空的永恆,其不可壞性,和容納所有存有 : 永恆的存有和生滅不息的存有,必須在泯滅所有知覺,由一種幾近非真實、理性受激發而生的理性理解之。( The space is eternal, admits not of destruction and provides rooms for all created things, and is apprehended, when all sense is absent, by a kind of spurious reason, and is hardly real---which we, beholding as in a dream, say of all existence that it must of necessity be in some place and occupy a space, but that which is neither in heaven nor in earth has no existence. See, Timaeus, 52 b sq. )
依四聖諦,斷集證滅,得慧解脫的空。般若波羅蜜多(斷生死到彼岸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的空。乃至轉識成智成大覺,謂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 知覺乃眾生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見楞嚴經卷六 文殊偈 ; 當知虛空生汝心內 猶如片雲點太清裡 況諸世界在虛空耶。見楞嚴經卷九)
虛空、非受造、無為、如夢如幻,非因緣非自然 ,唯理性激發而生的理性,始得理解之。
理性何所在 ?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人權之法理基礎"續述(六十九)活在回憶(31) ---- 轉識成智 (IX)

活在回憶(31) ---- 轉識成智 (IX)
Like flower, as the dawn is breaking, the memory is fading !
( Memory, Cats )
美貌如花(Like flower)的旅人,投宿旅店過夜,天亮了(the dawn is breaking),睡足飽飯,整裝上路,繼續其旅途。
旅店主人眼睜睜看著美人踏上旅程 ?
You never walk alone !
旅店主人關閉旅店,陪伴美人踏上旅程 ?
不 ! 主人當下拿起相機,抓住美女的倩容,笑著送走貴客。望著身影,
日思夜念,直到照片泛黃,記憶衰退(the memory is fading !)。
為了讓阿難識別"心"與"識"的不同,阿若多憍陳那尊者先以常住的旅店主人喻"心",以不住的旅店客人喻"識"。"識"是意所緣的內塵,上門的客人。
於是尊者又舉例 :
雨過天青,空氣清新,陽光下,萬里晴空浮塵動搖。動搖的,是"塵",是意所緣的外塵。空寂不動搖者,喻"心"。
所以,心是空寂常住。
阿若多憍陳那尊者以動搖不住的"客塵",悟入空寂不動搖、不生不滅的"心",轉識成智,終成聖果。(見楞嚴經卷一)
主人常住,客人不住。塵埃動搖,虛空常寂不動,乃至風雨雷電天搖地動虛空仍然常寂不動。
這是常識或常識判斷。
是嗎 ?
而且,客人趕走主人,佔據旅店,甚至,主人跟著客人走,時有所聞。
不錯,所以生死輪迴也是常識判斷可及。
虛空非生成 、非受造、不變異(no becoming ) 是常識判斷可及 ?
非生成、虛空( space )等無為,乃至永恆( eternity )的概念,非常識判斷可及,唯理性可理解。( See, Timaeus, 27 d sq., 52 b sq. )

母親節吉祥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人權之法理基礎"續述(六十八)活在回憶(30) ---- 轉識成智 (VIII)

活在回憶(30) ---- 轉識成智 (VIII)
如來藏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及與見聞覺知性(楞嚴經卷一),佛心、阿難心與眾生心乃至見聞覺知性,無二無別。轉識成智,明心見性,得以明了"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故而,佛陀要阿難區別識與心,以免將意所緣的識(法塵)當作心。心、意、識的不同,了然於心。
故問阿難心之所在 ?
於是阿難用心思量,審諦觀察,先後提出數答案,說明心之所在。(古大德稱七處徵心乃至十番顯見)
唯,阿難的思量,不出因緣自然的有為思維,一一為佛陀駁斥而無以成立。(詳見楞嚴經卷一)
殊不知心乃無為,一切思維主體依心而立 。故而,心非有為思量可及,性非因緣非自然。
佛陀乃謂 :「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見楞嚴經卷一)
Timaeus 認為心是創造宇宙的主導力量,於諸物的必然性服膺理性,宇宙創造依始。(Timaeus, op cit., 48 b)
懷德海乃謂 : 「宇宙創造依始,乃說服力之凌駕強制力(from force to persuasion ) 。」 ( See, A. N. Whitehead, Adventures of Ideas, op cit., p. 105 )
心的力量是理性,唯有理性能理解心,心能異於理性乎 ? (Timaeus, op cit., 38 a )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5年5月5日 星期二

"人權之法理基礎"續述(六十七)活在回憶(29) ---- 轉識成智 (VII)

活在回憶(29) ---- 轉識成智 (VII)
阿羅漢殺賊、殺煩惱賊。煩惱就是賊 , 也是纏縛,亦是結 。
煩惱可略分兩種,一者客塵煩惱,一者煩惱根本。
客塵煩惱應降伏,煩惱根本應審觀。(見楞嚴經卷五)
不住稱客,住即是主人。動搖稱塵,空寂即不動搖。意緣法,意根緣前五根所緣色聲味觸等動搖法塵,稱意識或識。此識異生異滅而不住,竟然佔據常住空寂的心,取代心的地位。故而,識是客塵、是煩惱、是賊,六根就是賊媒。六根就此為客塵煩惱所纏縛。
而煩惱根本就是無始俱生無明。
「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世間。」(見雜阿含第230經)
如是阿羅漢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行於八正道,觀色受想行識五蔭是無常、苦、空、非我。如是修道、斷集、證滅,喜貪盡,永盡貪瞋癡,無明滅,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不受後有。(參考雜阿含第一)
慧解脫阿羅漢未得漏盡心善解脫,但不待行滅而知無明滅,不待生滅而知老死滅,得法住智,見法涅槃,現法自知不受後有。(參考雜阿含第347經)
阿羅漢於諸煩惱身受心不受,徹底滅了客塵煩惱和煩惱根本。六根結解,六解一亦亡。
阿羅漢入滅,魔波旬不見其神識的所在。(見增一阿含卷十九四意斷品第二十六之二第二經)
由此可証,阿羅漢不受後有,識滅,徹底滅了客塵煩惱和煩惱根本。
識滅不是斷滅,所以,佛陀以偈言回答阿室已 :
「 何由無四大....何由無名色 永滅無有餘 應答識無色 無量自有光 此滅四亦滅.......識滅餘亦滅 」
(見長阿含卷十六堅固經)
阿羅漢不懷成佛的欲願 ?
心解脫者,若欲自証,則能自証 :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阿含第一經)
阿羅漢可不証不受後有,不啟無量自有光。 煩惱賊殺光了,不滅意根乃至不滅六根,六賊媒還原六知根 ,步上一乘寂滅道場。六知根轉識成智,超越般若波羅蜜多,明如來藏本妙圓心,得究竟智而無所得。 (見楞嚴經卷四)
若然,當先明心之所在。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5年5月2日 星期六

"人權之法理基礎"續述(六十六)活在回憶(28) ---- 轉識成智 (VI)

活在回憶(28) ---- 轉識成智 (VI)
意根該不該滅 ?
佛陀特別告誡阿難尊者 :
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見楞嚴經卷四)
意根緣前眼、耳、鼻、舌及與身五根所瀉落法塵,稱之意識或識,取代心,故佛陀以"心"名之,突顯眾生分不清心、意、識。
既然六根皆是賊媒,該滅的,何止意根 !
是嗎 ?
「善哉阿難,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根結,唯汝六根,更無他物。復汝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証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無他物。」
在楞嚴會上,虛空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聲告訴阿難。 (見楞嚴經卷五)
佛陀乃告訴阿難 :「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見同上)
因此,意根乃至六根沒有該滅不滅的問題,僅有根結的解開問題。
大迦葉尊者所以久滅意根,一者常入滅盡定,意行滅,二者承佛旨,入滅盡定等待彌勒成佛。(見增一阿含卷三十五莫畏品第四十一第五經,卷四十四十不善品第四十八第三經)
如何解開六根的結或纏縛 ?
又,眼、耳、鼻、舌、身、心六根既然是賊媒,自劫家寶,應知賊的所在,才能擒賊。
賊是誰 ?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